中国外贸新格局加快形成

中国外贸多元化市场格局正在形成。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断,将引发显著的贸易转移。中国的商品出口将在北美以外的所有地区增长4%9%。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到2024年,中国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而对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则有所下降。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东南亚是近年来中国外贸物流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接近、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合作。

《全球贸易展望和统计》:

2025年中国商品出口

将在北美以外地区增长4%9%

世界贸易组织416日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和统计》(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断,将引发显著的贸易转移。中国的商品出口将在北美以外的所有地区增长4%9%。与此同时,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将急剧下降,尤其是纺织品、服装和电气设备等领域。

《报告》显示,美国关税政策将导致全球贸易前景严重恶化。北美地区货物贸易降幅尤为显著。亚洲、欧洲的贸易增长预期虽受关税冲击而有所下调,但仍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增量和贡献者。

《报告》预计,北美地区2025年进口额、出口额将分别下降9.6%12.6%。亚洲地区总体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亚洲地区的进口额、出口额均有望维持在1.6%左右的增长。此外,2025年欧洲地区的进口额、出口额预计将分别达到1.9%1%的增长。亚洲和欧洲地区将成为对全球贸易贡献最大的地区。

《报告》预计,受当前政策环境影响,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将同比下降0.2%,比此前预期减少了3个百分点。《报告》同时指出,如果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全球货物贸易额最高将下降1.5%

受货物贸易不振影响,全球服务贸易增速也将明显放缓。《报告》预计,全球服务贸易量2025年同比增速为4%,比此前预期减少了1个百分点,其中航运、物流、投资服务等与货物贸易密切相关的领域将受到严重冲击,而信息技术服务、专业研发等需求也将出现下滑。

面对当前全球性贸易危机,世界贸易组织呼吁,成员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多边组织的支持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环境,提升决策效率,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达成的多边协议,以有效应对外部影响。

《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及供应链波动指数》:

中国出口格局日益多元化

复旦大学全球供应链研究中心414日发布的《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及供应链波动指数》显示,中国出口格局日益多元化。

20221月至202412月,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商品进出口额月度变动情况显示,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墨西哥存在明显的贸易顺差,对澳大利亚和韩国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而对金砖国家、日本和加拿大则贸易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这反映出各国的资源禀赋与国际供应链分工的差异。从贸易额变动幅度看,除了加拿大和日本之外,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口波动幅度普遍比出口波动幅度小。这体现出中国进口需求与贸易政策的稳定性。

2022年到2024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份额变化情况显示,中国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而对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则有所下降。这一变化既是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调整的结果,也体现出中国出口格局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2022年到2024年,按中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波动指数值从高到低排序,东盟、金砖、美国排在前三位,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位于后三位。结合出口份额变化情况分析,2022年到2024年,中国对东盟和金砖国家出口波动性高,主要由于出口份额持续上升;而对美国出口波动性高,则主要由于出口份额下降。

2022年到2024年,按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供应关系波动指数值从高到低排序,日本、欧盟、美国排在前三位,这表明中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供应关系波动性较高;墨西哥、东盟、澳大利亚位于后三位,这表明中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供应关系波动性较低。

《中国外贸物流发展报告》:

东南亚是中国外贸物流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416日在第137届广交会上发布的《中国外贸物流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东南亚是近年来中国外贸物流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接近、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合作。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外贸物流在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布局和发展呈现出显著变化,这些地区因其经济增长潜力、人口红利和市场开放度,逐渐成为中国外贸物流的重要方向。其中,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额持续增长,跨境电商、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物流需求大幅增加。此外,中国外贸物流呈现向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发展的趋势。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外贸物流各领域亮点纷呈,全年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超56亿吨,同比增长5%。海运、空运和陆路运输外贸物流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运输发展迅速。2024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9392列,发送货物207.7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0.7%9.2%,为中国外贸物流开辟了新的增长点。此外,2024年中国国际航线完成货邮运输量360.6万吨,同比增长29.3%,特别是在跨境电商领域,航空货运成为重要的物流方式。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蔡裕东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贸易格局变化,中国外贸物流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例如,在运输结构方面,中国集装箱海运量占比逐步上升。20241月至11月,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05亿标准箱,同比增长7.3%,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中国市场吸引全球目光

中国的营商环境和经济表现,持续吸引全球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目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上海不断探索新片区改革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功能的新定位,持续打造更高质量双向投资贸易的重要通道、更高效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潜在来华旅游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3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首选投资目的地。58%的受访外资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优先地之一。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4)》:

自贸试验区助力“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2日联合发布的《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4)》指出,经过10余年的持续建设,上海在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当前,上海立足国家战略,探索新片区改革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枢纽功能的新定位,致力于打造更高质量双向投资和和贸易的重要通道、更高效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贡献。

第一,与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对接,打造多维度的“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合作网络,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制度和规则上的对接,减少跨境交易成本。二是以“区港一体、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控”为原则,加快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步伐。

第二,推动金融开放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的投资中心。上海通过改革,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促进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丰富和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快构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解决企业的跨境资金汇兑问题等。

第三,强化全球城市门户枢纽地位,推动实现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上海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人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加强与共建国家交通、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优化航线航班网络布局,构建高效畅通的全球集装箱海上运输网络。构建全方位的多式联运综合体系等。

《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

来华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在继2023年实现大幅增长后,2024年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恢复增长态势,并将在2025年全面走出疫情影响。入境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彰显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未来一段时期,潜在来华旅游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入境旅游签证、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各目的地持续完善入境游客接待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上国家和各地积极开展海外营销推广活动,我国入境旅游将在2025年全面走出疫情影响。

入境游客需求日益多元的市场趋势推动旅游供给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需求的多元化正在吸引新的市场参与者。一些原本专注于出境旅游的旅行商,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国际资源,敏锐捕捉到入境旅游市场的潜力,已经或者正在转型进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传统包价旅行服务商正在积极调整业务策略。他们正在根据入境游客的个性化偏好与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的旅游行程,拓展主题定制型旅行线路产品。同时,为适应散客市场的崛起,部分包价旅行服务商还积极布局一日游、半日游等在地成团的碎片化产品,为潜在入境游客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产品选择。

AI等技术正在深度融入旅行服务业,入境旅行服务业可能正面临着尚未完全察觉的深刻变革。长远来看,随着AI技术和其他数字化工具的进一步应用,旅游行业分化趋势或将愈加明显。AI技术将推动当前不太标准化的产品,例如旅行规划、即时讲解和导览等服务,逐步转化为标准化产品,进一步侵蚀传统旅行商的业务范围。

2025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

逾七成受访企业计划2025年在华再投资

华南美国商会2月底发布的《2025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76%的受访企业计划在华再投资,6%的受访企业未来一年再投资预算超过2.5亿美元。中国的经济表现继续吸引全球投资者。3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首选投资目的地。58%的受访外资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优先地之一。

《报告》被视为观察中国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今年是华南美国商会第21次发布此报告。《报告》是由华南美国商会独立调研完成的。今年共有316家企业参与问卷调查,大部分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增长持乐观态度。在受访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占比超过一半,三成多的受访企业是美资企业。

《报告》进一步凸显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强信心,73%的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在华总体投资回报率为正值或较大正值。相较全球总体投资回报率,39%的受访企业认为其在华总体投资回报率更佳。61%的受访企业表示其2024年有在中国进行实际再投资。美资企业的再投资情况保持稳定,57%的美资企业表示其已在中国进行实际再投资。

中国市场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31%的受访企业表示,其超过60%的全球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该比例相较2023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47%的受访企业表示,其2024年在华营收显著增加或少量增加。

《报告》指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选择完全撤出中国市场。91%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仍在持续,他们不会因此脱离中国市场,该比例相较2023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