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新兴经济体竞争激烈、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产业链供应链绿色智能化也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按照当前发展路径,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14亿吨。作为全球制造业和供应链枢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形成了极其庞大且复杂的产业链网络,这个网络同时也是能源结构和碳排放路径的分布图。当前,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新兴经济体竞争激烈、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产业链供应链绿色智能化也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链安全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随着全球化退潮和国际经济格局重塑,贸易摩擦波及中国产业链并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
以2018年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为标志,中国企业第一次大规模感受到了“卡脖子”的风险。一旦全球供应链受阻,高端中间品、专用化学品、芯片等关键产品领域的外部依赖或成全局最大风险。仅在2022年,三大领域进口总额就高达8000亿美元,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其中,芯片进口额435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8%。
这种高度依赖使得产业链安全不仅是一场地缘博弈的外溢风险,更是一场结构性挑战。一旦高端零部件进口骤降,本地企业不得不转向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本土替代品。在关键零部件进口下降50%的情境下,本地低效替代品需求将被动增加32.34%,直接推动产业链整体碳排放年增1.08%。因此,“本地替代”如果只是量的堆叠,而没有技术和能效方面质的跃升,其代价就是高企的能耗和碳排放。
能源端的结构风险同样令人警醒。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高达45.6亿吨,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达到56%,远高于美国(9%)和欧盟(11%)等发达经济体。同时,石油与天然气进口合计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5%,能源安全问题始终悬于头顶。若国际油气供应减少30%,为保障整体能源稳定,国内煤炭消费将被迫提升17.86%,随之引发碳排放年增0.9%。
这不是抽象的风险,而是关乎“灯能不能亮、机器能不能转”的现实挑战。
此外,全球贸易摩擦还带来了出口转内销的结构性风险,进一步加剧区域碳排放失衡。一旦外向型产品因关税与壁垒大规模回流国内市场,原有的高度依赖国际需求配置的产业链将被迫重构。若出口全面受限,为完成内销再分配,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服务业的碳排放将短期内上升0.32%。看似增幅有限,但在广东、江苏、山东等出口重地,局部碳排放压力飙升,能源调度和碳中和路径面临多重挑战。
产业链安全与低碳转型间存在矛盾。这些被动调整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业链本地安全,但本质是“以碳排放换安全”,这对于正处于减碳攻坚期的中国来说,是增加了减碳难度。
由此可见,在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外部冲击频发的情势下,中国产业链面临“以高碳锁定换取短期稳定”困境,这将影响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实现。更值得警惕的是空间层面的“碳泄漏”风险。随着高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资源型省份转移,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正成为新的高碳产业集聚地。这种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缓解了东部沿海城市的减排压力,加重了中西部的环境负担。“双碳”目标本质上要求全国经济、能源与空间格局的再平衡,而非区域间“左手倒右手”式的数字腾挪。
长期以来,中国产业链奉行“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路径,这依赖于精益管理与全球资源调配。这种模式在全球化顺境下能够带来成本和规模优势,但在当前逆全球化与不确定性冲击频发的环境中,则面临系统的结构短板和脆弱性问题。高效率意味着在外部冲击时缺乏缓冲空间;要提升冗余,相比过去则产生更高能耗、更多排放、更低效率的结果。本质上,只有将产业链的安全与绿色低碳能力协同推进,才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绿色的产业链,“保安全”就可能演化为资源浪费与生态代价的叠加陷阱。
探索走出“又绿又稳”的中国路径
全链条的产业与能源体系正在被倒逼进行根本性结构调整。产业链安全与碳中和目标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选择,更是关乎新发展格局、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安全的硬约束。
2023年,仅因碳信用不足,中国出口产品被全球碳关税阻挡导致直接损失超过24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绿色金融资本持续流向低碳市场,绿色信贷风险溢价明显提升,主流国际评级机构也不断下调中国高碳企业的信用评级,使融资成本步步攀升。空间错配、冗余低效与高碳风险的复合,正使中国承受着“碳关税—出口萎缩—国家信用受损”的多重压力。未来,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出口大国地位、巩固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枢纽作用、赢得国际贸易市场的话语权,根本上取决于能否走出一条“又绿又稳”的中国路径。
能源结构系统性调整与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是“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风电、光伏、核能和储能等清洁能源持续提速,逐步改变了煤炭长期占据主导的能源结构。2023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已突破33%,风光新增装机容量全球领先,核电累计装机超5600万千瓦。通过加快清洁能源布局和区域能源输配一体化,中国不仅提升了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的免疫力,也为“双碳”目标构筑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能源底座一旦稳固,无论是外部断供还是国际原料涨价,都难以从根本上动摇绿色低碳发展的安全底线。技术创新和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是“关键补丁”。高端装备、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卡脖子”领域的技术突破,决定了中国制造应对外部风险的底气和底线,更决定着绿色低碳转型的天花板。
技术与产业变革为中国产业链构建起“绿色缓冲带”。
过去十年,金属冶炼与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煤炭采选四大传统高碳产业碳排放总量占比高达89.27%,单靠传统减产或粗放治理,远远无法支撑减排的承诺。2030年前后,绿色技术革命将成为主力。全国再生铝、再生铜等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率有望突破30%,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预计超过150GWh,锂、钴、镍等资源回收率稳步提升;电子制造业塑料及电子元件再利用率有望突破50%,高端电气设备企业中60%将被纳入循环材料供应体系。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与产业变革,正在为中国产业链构建起“绿色缓冲带”,有效降低整体碳排放量,增强全链抗风险能力。
区域协同和绿色物流是“治理底座”。
在能源、产业、物流“三链融合”的基础上,推动全国碳排放信息互联互通和应急协同,可以有效防范高碳产业“碳转移”和“碳泄漏”的风险。以华东经济圈为例,江苏、安徽等地正逐步形成产业链韧性中枢。高技术产业,如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再生资源回收业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展现出超越传统重工业的“缓冲力”。以再生铝为例,其生产能耗仅为原铝的5%—10%。在能源供应紧张时,完善的循环体系不仅能稳定供给,还可支撑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新兴产业的持续运行,防止高端制造“断粮”。
产业链安全与“双碳”目标绝非零和博弈,而是深度协同的系统工程。只有筑牢安全屏障,守牢绿色底线,才能在全球分工格局剧变中稳住经济安全的“压舱石”,把握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盘”。对中国而言,未来制造竞争的本质不再仅限于产量规模和成本控制,而是绿色智能、安全可控、柔性抗压的综合产业链韧性之争。
产业链安全和“双碳”目标并非“两张皮”,而是一体两面、互为支撑:既要有“造得出、供得上”的安全本领,也要有“造得绿、造得远”的低碳雄心。只有持续推动技术攻关、能源结构升级、产业智能化和区域协同,才能让中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拥有确定的未来,实现由“制造大国”迈向“绿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真正的优势,不只在于“以大为强”,更在于“以绿为本、以稳为根、以新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