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统领“十五五”规划编制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将其贯穿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全过程各方面,有利于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乘势而上的关键五年。编制一项战略上有高度、研究上有深度、布局上有精度的“十五五”发展规划,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守正创新,也植根于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必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必须从理论渊源、核心内涵与实践伟力三个维度下功夫,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这对于各地各部门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其重要论述既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厚滋养,也源自在地方工作期间领导制定重大规划的丰富实践,更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擘画、推动国家中长期规划编制实施的伟大进程中,凝结着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并注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规划性。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时,同样高度重视经济规划,视其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关键手段。这些经典论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从革命根据地建设规划,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五”“二五”计划等,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党始终坚持通过科学规划,领航国家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强调以发展规划为统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地方工作经历为其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奠定了深厚的实践根基。在正定,他主持制定《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擘画了“三步走”发展蓝图。在厦门,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确立了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路径。在福州,他谋划推动“3820”战略工程,为城市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在浙江,他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八八战略”,系统谋划了浙江发展的优势与举措。这些植根地方的生动实践,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发展完善的丰厚沃土。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规划理论,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深刻阐明了规划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编制原则和实施要求。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系统完备、法治保障的规划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将健全规划体系和法治体系置于突出位置,形成了“战略引领—体系建构—法治保障”的完整闭环。确立了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国家发展规划法》立法,将规划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明确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的法定程序;构建“规划—政策—项目”协同落实机制,将规划执行纳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范畴,强化规划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显著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执行力。

(二)坚守人民至上、着眼全局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强调规划编制必须以民生需求、民生福祉为导向,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求所有规划,无论是发展规划还是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都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规划工作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运用系统思维、强化战略引领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强调以宏阔的系统思维和深邃的战略眼光统筹发展与安全。早在《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他就对经济、社会、生态等进行通盘考量。在“八八战略”中,他系统分析浙江优势,全面部署了改革、转型、文化等多领域战略任务。这种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和正在谋划的“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清晰时间表和路线图。

(四)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编制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高度重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强调规划必须建立在对世情、国情、省情、市县情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逻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反复论证,确保规划既具前瞻性又切实可行。规划实施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实践发展进行动态优化调整,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真正践行“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这一编制规划的精髓和要求。

(五)彰显时代特征、引领未来的前瞻视野

规划是时代的产物,必须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强调规划要深刻洞察时代大势,胸怀“两个大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把时代要求与前瞻布局紧密结合,既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将宏大战略构想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估、可追溯的具体指标,使规划既仰望星空、前瞻布局,又脚踏实地、稳步落实。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重要论述的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绝非停留在纸上的文字铺设,而是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和落实到中华大地上的巨大建设成就,其指导价值在实践中业已得到充分彰显。

(一)引领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从厦门“自由港型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探索,到浙江“八八战略”激发的澎湃动能,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建议》《纲要》,“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决策部署,无不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取得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领域,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擘画文化强国蓝图,并通过主持召开相关领域座谈会、关心文艺工作者等具体行动,润物细无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社会建设方面,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兜牢“三保”底线,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确立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确立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十五五”规划必将进一步强化。只有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才能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安全性、可持续性,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不确定,哪怕是惊涛骇浪般的风险挑战。

(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考量。从早期在厦门规划中专章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到在浙江提出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规划,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五)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强调健全国家规划体系,强化各类规划衔接协同,优化规划与宏观政策联动机制,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为规划编制提供根本遵循。这些实践有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六)贡献中国智慧提升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认同。通过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更多中国智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重要论述,将其贯穿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全过程各方面,有利于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更强定力、更远眼光、更实举措,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破浪前行,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奋进。


分享